1912-1949,民国短短38年,外交舞台像被风雨撕扯的幕布。老照片里,外交官们西装革履的身影,在巴黎和会的会场、在淞沪协定的签字桌前、在开罗会议的走廊里,被定格成模糊的光影。
这是1943年10月30日《莫斯科宣言》签字仪式照,从左到右,中国驻苏大使傅秉常、美国国务卿赫尔、苏联外长莫洛托夫、英国外相艾登等人物围坐,专注于文件签署流程。
当时二战关键期,反法西斯阵营需统一行动。美、苏、英、中(傅秉常代签 )参与,宣言要求法西斯无条件投降,清算暴行、归还被占土地,还规划战后合作,为联合国成立铺路。中国因东方主战场贡献获认可,提升大国地位。此宣言凝聚反法西斯同盟,为后续反攻及战后秩序奠基。
展开剩余80%这是1952年4月28日《中日和约》签署现场的照片。室内环境庄重,叶公超与河田烈在桌前进行签署动作,河田烈握笔书写,叶公超一旁协同,周围簇拥着众多正装人员,神情严肃。
桌上麦克风等设备,凸显事件受关注程度。需明确,此“和约”是美台当局违背国际法与历史事实、损害中国主权的非法产物,实质是美制造“两个中国”的政治工具,完全不被新中国承认 。
这张照片中的蒋廷黻,身着笔挺的西装,搭配领带,戴着一副圆框眼镜,面容沉稳,眼神中透着睿智与坚毅,尽显学者与外交官的风度。
蒋廷黻留学美国,深受西方教育体系熏陶,不仅在历史学领域造诣深厚,著有《中国近代史》等颇具影响力的作品,还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。这使得他在与西方国家交流时毫无障碍,凭借出色的外交才能,被国民政府延揽成为外交官。
然而,当时的中国国力贫弱,国际话语权有限。尽管蒋廷黻擅长与西方国家打交道,也难以改变弱国无外交的残酷现实。 比如在一些国际事务中,他虽据理力争,但西方国家出于自身利益考量,常常忽视中国的诉求,甚至牺牲中国的利益。
1950年11月,在联合国大会的会场中,气氛严肃而庄重。伍修权身着笔挺的黑色西装,佩戴着领带,神情严肃而坚定。他戴着耳机,专注地倾听着会议中的发言,展现出高度的职业素养与对会议进程的密切关注。身旁坐着其他参会代表,整个会场坐满了人,每个人都在关注着这场意义非凡的会议。
彼时,美国派遣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,公然干涉中国内政,妄图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。伍修权作为新中国派出的代表,登上联合国的讲坛,义正言辞地指控美国“侵略台湾”的行径,这是新中国在联合国舞台上的首次发声。
这张照片,定格了顾维钧大使在《联合国宪章》上签字的场景。画面中,顾维钧身处联合国的庄重会场,在一众人员的见证下,完成这一关键动作。
《联合国宪章》签署是二战后国际秩序构建关键一步。中国作为反法西斯同盟重要力量,抗战中付出巨大牺牲、贡献卓越。顾维钧签字,标志中国以重要角色参与缔造战后国际秩序,从抗击侵略正义阵营,成为国际规则与和平架构共同构建者,为中国在国际舞台赢得更重话语权。
1945年6月26日,旧金山,即将签署《联合国宪章》的九名中华民国代表齐聚一堂合影留念。
画面中,代表们身着正式笔挺的西装,神态庄重而严肃,坐姿端正,尽显大国代表的风范与气质。从左至右依次是,施肇基、胡霖、董必武、顾维钧、宋子文、王宠惠、吴贻芳、李璜和张君劢、彼时,中国在历经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后,在国际反法西斯阵营中赢得了应有的地位。此次代表们前往旧金山签署《联合国宪章》,标志着中国以重要成员国的身份参与构建战后国际秩序,为维护世界和平与正义贡献中国力量。
发布于:四川省诚多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